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川渝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

  • 重庆日报 2020-05-25 08:53

川渝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高新区金凤镇风光   (重庆高新区供图)

  记者获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重庆两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联名提案指出,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充分发挥成渝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西部发展,支撑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两地经济发展较好,科创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提升,科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已具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聚集不充分、基础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短板和不足。

  联名提案提出了五条具体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把成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连同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体系安排。建议由相关部委牵头编制《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并上报国务院印发实施。在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建立国家有关部委和川渝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研究解决合作共建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明晰发展思路,突出协同创新发展。指导成渝地区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区域优势,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德眉资”同城化和重庆创新极核,成渝高速沿线科技创新走廊,包含“成德绵乐”和重庆沿江城市的长江上游绿色创新发展带。同时支持在成都兴隆湖、重庆金凤分别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先进核能、网络空间安全、空天技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等国家实验室,支持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三是集聚创新要素,支持成渝地区设立国家级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区,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分校,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持中央驻成渝科研院所管理改革,赋予中央驻成渝科研院所更大的管理权限,支持在成渝地区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此外,建议国家制定人才计划成渝地区清单,支持成渝地区共建海外人才联合创新创业基地。

  四是提升科技实力,加强技术攻关协作。支持成渝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基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共享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共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试行自贸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打造“一带一路”离岸结算中心,发挥“国际通道+保税”叠加优势,与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构建良好生态,合作共建“新基建”。支持成渝地区共建“新基建”项目,开展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6G试验验证、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及车联网试点,实施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西部)工程。同时,打造一流软环境,建议中央和两地共同出资组建协同科创基金。支持成渝地区科技型企业赴创业板注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成渝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支持成渝地区实行西部地区与高科技企业税收叠加优惠政策。支持成渝地区试行仪器设备进出口通关便利和关税优惠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

西部(重庆)科学城重点布局 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科研机构

  西部(重庆)科学城应该如何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认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应在理清内涵、找准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

  “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是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所以,科学城的边界必须合理,一定要处理好与高新区的关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潘复生看来,科学城和高新区其他区域虽都设有科研机构,但布局应各有侧重,科学城重点布局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科研机构,产业园区重点布局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科研机构。

  潘复生表示,基础研究的累积性进步和突破性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一座城市及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一个载体和平台来具体承载和推动。从这个角度来看,西部(重庆)科学城要以引领未来技术源头的基础研究为方向,努力成为推动重庆及成渝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策源地。

  “纵观国内外的科学城,面积都不大。”潘复生认为,科学城是人才聚集之地,其硬件设施打造与城市其他区域应有所不同,以满足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只有相关配套设施跟上了,才能留住人才。

  关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定位,他认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应打造成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特色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创新领航者。具体而言,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从国家层面争取在重庆(或成渝联动)布局打造第四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优先布局一批国家一类创新平台,支持原有创新平台整合提升,并在重大科研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

设立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高质量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任务,人才资源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建议,设立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税收政策及外籍人才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给予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人才政策。

  他介绍,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对于来渝创新创业的人才及团队,在科技奖励、项目资助股权激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职称认定等方面按现有政策给予重点支持。目前,成渝地区的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在规模、质量和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成渝两地正在积极探索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在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合作。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不论从高端创新平台的聚集,还是从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对高层次人才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史浩飞表示。

  为了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他建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出台人才协同发展规划或专项人才支持政策,在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单列指标或给予倾斜。

  他还建议从全国范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成渝地区挂职任职,选派国内高端人才到成渝地区,引领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同时,成渝地区选送干部人才到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锻炼。

  在他看来,如果配套的人才政策能及时跟上,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相信会有更多优秀人才愿意“西南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京渝互动

高起点高标准 为科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

  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规划。今年以来,一大批重磅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一系列“硬核”举措和配套措施陆续出台,为科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

  “科学城是以产、学为前提的高新技术应用转化基地,目前正在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表示,重庆高新区滚动实施的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十大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十大百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十大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载体、十大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十大科技产业服务平台等六个“十大工程”,都将成为推进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引擎。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科学城,需要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前不久,重庆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厅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三项子协议,通过打造“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重庆基地和成都基地为主的“一平台两基地”格局;实现两地3万余名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技术需求与专家服务的对接通道;推动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交易平台互联互通,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

  “围绕完善科学设施,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我们还将重点建设布局三个集群。”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军表示,一是推进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积极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长江模拟器等大科学装置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推进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重庆实验室”,形成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三是推进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群,争取布局建设智能汽车、绿色制造、轻量化材料、动力电池安全评价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肖庆华表示,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首先是凸显科学主题,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平台”;其次是提升产业能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再次是面向未来筑城,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的“新样板”;最后是深化开放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新支撑”。

  按照“一城引领、多园支撑、多点联动”思路,重庆高新区将加强与西部(成都)科学城“双城联动”,与各创新区域合作互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和西部科学城建设。目前,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已签署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文|戴娟 周尤 颜若雯 张亦筑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5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