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通过持续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工程,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图为青山绿水的巫峡 (摄于2019年4月17日 王忠虎 摄)
核心提示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79公里——长江流经重庆的长度;6300万亩林地、5600万亩森林、310万亩湿地——重庆划定并严守的生态红线……这些沉甸甸的数字,是重庆必须担起的“上游责任”。
围绕如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5月23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等代表委员。
定规划 立标准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刚性约束
长江岸线治理保护和管理利用,可以看作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缩影。
有代表委员调研梳理发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长江岸线面临诸多问题:一些涉河工程加剧局部河岸的冲刷,使岸坡变陡甚至引起崩岸,破坏岸线生态。一些非法码头对滩地进行填高和硬化,影响行洪安全,对沿岸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占少用、码头“晒太阳”等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岸线保护长效机制。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该从何处着手?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看来,必须首先以规划为引领强化刚性约束。
谢德体注意到,为保护好建设好重庆主城面积最大的长江江心岛广阳岛,去年我市出台了广阳岛片区总体规划,其中明确规定:全岛为核心管控区禁止商业开发建设;岛上清洁能源利用率、日常绿色交通出行率要达到100%;生活垃圾、污水对环境要实现零排放。“内容丰富、指标明晰,刚性约束凸显。”谢德体认为,这一规划最大程度保护了广阳岛自然生态系统,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进程中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
“何为生态修复、何为绿色发展?需要一个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注意到,近年来,江西、湖南等长江岸线各省相继出台了省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对比发现,各省区市的指标体系并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标准。他说,标准不一,长江岸线生态补偿统筹管理、岸线智能化管理以及绿色考核机制就无法顺利实施,将会影响整个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协同性、实效性。因此,他认为除了做好规划外,还需要构建统一的长江岸线绿色发展标准体系,“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及其岸线绿色发展的基础。”
余国东说,精准构建一个适用于多个省市的统一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可从岸线资源环境现状、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去研究,确定约束性指标,开展水土资源利用和环境容纳等关键要素评价,作为推动修复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
强重点 补弱项
精细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谢德体认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数量巨大、种类多样,在对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权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等摸底调查完成后,要进一步明确生态修复的重点。
“比如长江流域各种形态的湿地,天然的和人工打造的消落带、沼泽、湿草甸以及具有生态调控功能的潮湿地域,都应该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严格保护。”他说,除此之外,还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物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让自然水生系统良性运行。
还有代表委员认为,应加快推进长江保护立法,通过立法明确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的责任主体。此外,建立岸线管控长效监管机制,突出抓好污染防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岸线的动态探测、识别、评估与预警监测,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抓特色 强智能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生态产业如何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表示,促进三峡库区等长江沿线的产业绿色发展,方向要找好,路径要走对。他建议,要抓住当地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陈金山表示,要努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路径举措,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要选择好适合在三峡库区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比如三峡库区的中药材种子产业发展很好,可以把中药材的种子产业与中药材的深加工和中药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他表示,现在三峡库区已有区县设立了医药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发展绿色产业不是简单淘汰传统产业。”陈金山表示,比如服装加工、轻纺制造、轻工制造、智能家居等产业,都是比较适合拥有充裕劳动力的三峡库区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在发展方式上深度转型。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让传统产业也能够实现绿色发展。新引进的企业,则完全按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好示范作用。”
新闻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北碚航道站站长王小万:
加快三峡库区长江重要支流航道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北碚航道站站长王小万非常关注长江支流航道等级提升的问题。他建议,加快三峡库区长江重要支流航道建设,打通西部通江达海绿色通道“最后一公里”。
王小万介绍,嘉陵江、乌江是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贵州等省市连接长江经济带、实现通江达海的重要航运通道。然而在枯水期,嘉陵江、乌江部分航段水深甚至不到1米。支流航道“肠梗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川、陕、甘、黔、渝五省市物资通江达海,制约了共享共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进程。
王小万呼吁,加快三峡库区长江重要支流航道建设,提升支流航道等级,让支流航道与长江干流全面接轨,打通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绿色通道“最后一公里”。为提升通航能力,建议在入库水量较大和枢纽下游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情况下,适当提前并延长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的时间。同时,通过工程整治,提升三峡库区回水变动区航道等级,尤其是重要支流航道与干流衔接延伸段如嘉陵江河口至井口等航道等级,以此实现干支联动,提高干流汇集、带动和辐射的能力。
他还建议,可将支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行动、涉河涉水旅游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建设,打造出山清水秀的生态带、立体城市的景观带、便捷共享的游憩带和人文荟萃的风貌带。
全国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
缙云山综合整治为主城“四山”保护提升提供范本
“缙云山综合整治,为主城‘四山’保护提升提供了范本。”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评价说。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嘉陵江畔,是重庆主城区的“绿肺”,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保护区内一度出现原住居民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蚕食”林地等问题。2018年6月,重庆打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坚持“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方针,实行“铁腕治山”。
如今,正在整治中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是处处充满绿意。保护区内的违建设施已应拆尽拆,区内区外和山上山下的生态修复积极推进,保护区质量提升已经启动。下一步,有关方面还将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将缙云山保护区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窗口。
“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市级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基层干部有力推进,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的显著效果,为重庆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提供了范本。”张洪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担负起“上游”责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文|张珺 戴娟 颜若雯 周尤 何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