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党员们正在听智慧农机功能介绍(记者 彭瑜 摄\视觉重庆)
6月28日,“七一”前夕,丰都县包鸾镇举行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讲课的是农技干部、新农人、村书记等,听课的是全镇党员,讲台便是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包鸾镇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镇。当天一早,全镇260多名党员胸佩党员徽章,齐聚包鸾镇包鸾坝凤凰台,走过12公里绕镇环线,参加一堂关于乡村振兴的流动党课。
包鸾坝涉及龙井社区、花地堡村、包鸾村、飞仙洞村,常住人口上万人,是包鸾镇的核心区域。坝周群山环抱,坝中田地密布、河流蜿蜒,农舍散布其间。凤凰台就在花地堡村,位于坝中央,是新建的一座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环视整个坝区,也是党课的第一个教学点。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包鸾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孙锐第一个讲课。他介绍,包鸾坝田地面积达9700亩,近两年围绕“确权确股统起来、划好单元用起来、融合发展富起来”的思路,建成高标准农田5266亩,引育42名新农人,发展起了“水稻+”和“玉米+”两大主导产业。
“大家都外出打工了,光靠新农人就能种这么多地?”有党员发出疑问。话音刚落,孙锐就将党员们带到位于花地堡村的丰都智慧农场试验示范基地。
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几架无人机正在精准喷施叶面肥。孙锐指着一块展板告诉大家,现在种地都是遥控、北斗导航双模式操作,耕田机、漂浮式插秧机、小型智能收割机等智慧农机,耕种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
孙锐讲得头头是道,党员们听得津津有味。白果园村老党员蔡世凡耕种了邻居们10余亩闲置地,每年收获玉米1万斤、洋芋5000斤。老人感叹,要是有这些新玩意儿,自己还能种10年庄稼。
“实践证明,在这里种地,务农收入高于务工收入。”孙锐趁机发出邀请,“欢迎老辈子们动员儿女回家流转土地耕种。”
在第二个党课教学点,包鸾村4组火龙果基地,新农人华玉书就现身说法讲起了自己的返乡创业故事。早在7年前,父亲华斌就流转土地种植火龙果。去年,老人生病,华玉书辞去医生工作,返乡打理父亲的火龙果基地。
“光卖水果收入太单一。”一年来,华玉书按照“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修建了生态大棚实验区、美食长廊、音乐草坪、农耕文化活动体验区、非遗传承教学区、爱心食堂等,将火龙果基地打造成了凤鸾园研学基地。他告诉大家,“我带动了30多位村民就业,年接待游客1万人,实现产值248万元。”
随后,流动党课来到了第三个教学点——蔡正卒创办的飞仙驿站农家乐。走进庭院,整个院落干净整洁,前面是红砖分隔的菜园子,房屋底楼摆放着餐桌,楼上设置有客房,屋后是厨房。
“产业有了、游客来了,整治人居环境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飞仙洞村党支部书记杜均梅讲解道,去年以来,他们变“包建包管包终身维修包不满意”为“自选自建自治自强”,群众自选院落、自选设计、自选材料,互相帮建、师傅代建、农户自建,推动党建引领下的院落自治模式,打造“飞鸾稻香居”。她说:“我们‘为群众而建,让群众自建’的做法被国家住建部推广。”
参观完飞仙驿站,受到启发,青杠坪村党支部书记宋明华与副书记付培文,就农房改造阳台是否加盖的问题现场争论了起来。
走进包鸾村书院,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引人注目。这座书院是党课第四个教学点。这里最让党员们感兴趣的就是“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
“让在家的孩子免受害、不变坏;在外的父母安好心、创好业。”包鸾村党支部书记曾祝介绍,“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创新探索出在家父母服务、在外父母捐资、社会力量参与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推出四点半课堂与学校作息时间有效对接。“既保证学生安全全时段监管,又落实了专业人员辅导学习。”
现在,“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已吸纳孩子238人,其中留守儿童148人,深得家长孩子的喜爱。2022年,“鸾妈妈”家庭教育互助会获评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会长还当选第十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一老一小’问题都解决了。”老党员隆厚福称,去年,包鸾镇还成立爱心食堂,通过义务换餐、物资换餐,解决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最后,党员们齐聚刚刚建成投用的丰收馆,余淑媛、杜均梅、张茂凡3位党员分享了自己的入党故事,包鸾镇党委书记谭明权为全镇党员集体授课。
谭明权介绍,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以来,包鸾镇累计实施66个项目,总投资超3亿元,建成了5266亩高标准农田、12公里绕镇环线公路、四大乡村书院等,人居环境整治改造1000余户,成功创建石里红枫国家AAA级景区,各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要身体力行助力乡村振兴”“包鸾坝的变化让我们更有信心”“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路走来,党员们欣喜不已,就在12公里绕镇环线上,他们感受到了包鸾镇的变化,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模样,脸上洋溢着笑容,心中澎湃起热血。
记者 彭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