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这是去年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占比;“67.5%”,这是今年一季度重庆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自己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功之人”。
既然有功,就要尊重、褒扬、扶持,让“自己人”感受到暖意,生发出信心。此次来渝,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嘱咐我们,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对于重庆而言,厚待“自己人”,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是原则,是使命,更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读2023年重庆民营经济成绩单——开放的前沿,112名渝商出海,签署金额超7亿元的合作协议;希望的田野上,7864家民企对接4884个村,实施兴村项目9208个;民生的根本处,3万多家民企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7万余个……
方方面面,都有民营经济在发光发热。对待“自己人”,要看见他们的奋斗与硕果,也要倾听其“成长的烦恼”。那或许是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或许是隐形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又或许是舆论中某些杂音的抹黑、唱衰。
是“自己人”,就不会孤军奋战,不会孤立无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民营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加码,一系列精准着力的政策工具密集出台。
从“还欠账”到“护名誉”,从“降成本”到“促创新”,桩桩件件,无不指向呵护“自己人”的安全感、获得感,提振各类经营主体对市场的预期、对未来的信心。
信心不会凭空生出,有行动才有结果。
重庆,对“自己人”的关心,是百余条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对“自己人”的贴心,是“企业吹哨 部门报到”的服务质效;对“自己人”的热心,是以城市之名大力表彰各类优秀民营企业、企业家;对“自己人”的耐心,是通过创新信贷产品等金融手段,扶持“不完美”主体……以心换心,方增信心。
春天的绚烂,是繁花点缀出来的。再多下点力气、多给些滋养,为民营经济耕耘一片更加肥沃的生长土壤,让“自己人”在花季里尽情盛放,在发展中彰显生机勃勃的模样。
文丨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