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在重庆坚持办报8年半 开专栏广泛吸纳“党外之声”

  •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5-09 09:43

位于渝中区民生路的《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时值初夏,山城的阳光透过绿叶缝隙打在“新华日报”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这里是车水马龙的渝中区不可多得的静谧之处——《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

  《新华日报》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我们党统一战线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则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重要阵地。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吴玉章等南方局领导人经常在此会见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

  近日,记者来到《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走近那段峥嵘岁月,去聆听中国共产党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中国的未来,在那艰险环境里,发出团结抗战的呐喊。

  由武汉迁往重庆,没有停刊一天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坐北向南,是一栋黑灰色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三楼一底,建筑面积277平方米。

  走进这栋古朴的旧楼,底楼营业部书报刊门市是《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发行销售的前沿阵地,销售各种宣传抗战的进步书刊。二楼有发行课、会计课、广告课办公室,还有会客室,这是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南方局领导人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场所。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到此看望营业部工作人员。三楼是社长潘梓年办公室兼卧室和报丁报童宿舍。游走其间,旧事仿佛历历在目。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86年前。

  1938年1月11日,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

  发刊词振聋发聩: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新华日报》创刊之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之际,故从创刊之初,报社就在广州、重庆、西安等地设立分馆。报纸创刊后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日发行量达2万余份,最盛时约5万份。国外很多新闻机构都将《新华日报》的报道引作权威消息。

  1938年10月,武汉局势变得异常严峻,为使报纸出刊不致中断,周恩来拟出计划:分两批疏散人员和运送物资前往重庆,一旦武汉停刊,重庆马上接着出报。

  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了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实现了无缝对接,报纸没有停刊一天。

  自此,《新华日报》开启了在重庆的非凡岁月。

  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新华日报》在重庆坚守了8年半,共出版发行2700余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从事政治、思想、外交、文化等斗争,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爱国民主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事业,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舆论武器,《新华日报》被毛泽东赞为“新华方面军”。

  周恩来曾在这里以笔代枪宣传统一战线

  1938年发表《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工作》《辛亥,北伐与抗战》《论今后敌人的动向》。

  1941年发表《论时局中的暗流》《民族至上与国家至上》《团结起来打敌人》《悼张淮南先生》《我要说的话》。

  1942年发表《左权同志精神不死》。

  1943年发表《追念张荩忱上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副研究馆员丁英顺,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刊登的与统一战线相关的文章进行了梳理。

  他介绍,《新华日报》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周恩来对报纸的创刊、编辑、改版等做了大量指导工作,并且围绕统一战线、争取和平民主等主题发表了大量社论、文章,其中署名社论(含代论、专论)18篇,这些社论对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

  1938年4月8日,为使新闻宣传通俗生动,《新华日报》刊登了周恩来撰写的专论《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工作》,此时正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运动。因此,文中提出“要动员全国民众实行参战和拥护抗战建国纲领,巩固国民党与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的团结,以保证和争取更大的胜利”。

  同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代论,文章明确指出辛亥革命前各革命团体的联合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最初形式,号召“全中华民族,全国各抗日党派应该宣誓:使中国不再受分裂,使统一战线永远地巩固和发展下去,使大中华民族永远的团结起来,一直达到抗战胜利,建国成功”。

  丁英顺表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总路线,因此,周恩来的数篇文章既是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又从另一方面批判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政策。

  特别是在1941年1月,国民党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毛泽东写了《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于这种矛盾,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团结国民党抗战的方针,为改善两党关系作努力。

  在此背景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创造性地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主动与进步人士、各中间党派广交朋友、风雨同舟。《新华日报》采取为名人祝寿、追悼等形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刊登多篇纪念文章。

  如1941年11月16日,为祝贺郭沫若诞辰50周年和创作25周年,《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指出郭沫若在革命的文化生活中值得大家学习的三点,即丰富的革命热情、深邃的研究精神、勇敢的战斗生活。

  这次祝寿活动,活跃了中共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一大批隐避不出的人士纷纷投入抗战的行列。

  开辟《友声》专栏,广泛吸纳“党外之声”

  《新华日报》自创刊伊始,围绕该报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不断进行改革,曾在1938年春、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版工作,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报特色,从而在国统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为推动报纸改版,1942年《新华日报》借纪念创刊四周年之机,广泛征求读者的改版意见,并登载了冯玉祥、陈铭枢、杨杰、沈钧儒、章伯钧、张申府、陶行知等社会知名人士的祝贺文章和诗词。

  其中张申府在《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纪念祝辞》中,提出了要吸收党外人士办报的建议。

  这条建议很快引起周恩来和南方局的高度重视。文章发表的一个月后,周恩来即指示《新华日报》在2月20日第二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新辟《友声》专栏,专门刊登党外人士的文章。

  周恩来还亲自写了编者的话:跟着抗战局势的进展,中国人民的任务,越来越重了。本报特辟友声一栏,欢迎各方面朋友,对于各种问题,提出真知灼见,赐予本报发表,以便公开讨论。这就是本报嘤嘤之鸣,想为读者诸君所乐于赞助的罢!

  编者的话一直长期保留,以示诚意欢迎党外人士投稿。

  然而,《新华,新华,我看着你生长,长大——(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纪念祝辞》的影响远远不限于此。1942年3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转载该文。毛泽东读后触动很大,在3月1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改进《解放日报》的会议上指出,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关系的决定》提到“任何愿与我党合作的党外人士,对我党和我党党员都有批评的权利。《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刊物,应吸收广大党外人士发表言论,使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国主义的人都有机会在我党党报上说话。”

  在中央的指示和整风契机下,《新华日报》开启了一系列改版改进措施。正式改版后的《友声》专栏很快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发表进步言论的民主讲坛,冯玉祥、郭沫若、茅盾、柳亚子、沈钧儒、黄炎培、马寅初等人士经常为该栏撰稿,议论时政,探讨抗战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

  从武汉到重庆,《新华日报》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首席记者 周尤

编辑:焦茂如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