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红旗小学学生领到新课本开心迎开学。
沙坪坝区中粱镇的葡萄大棚内,村民正在采摘葡萄。
黔江工业园区一企业的“留守妇女车间”,女工正在并丝作业。
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花树簇拥、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
大足区宝顶镇车家村,一辆农村客运班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巴渝儿女奋发图强,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新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重庆发展的应有担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普通百姓,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也让重庆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里不仅环境好、地方宽敞、价格便宜,而且每个班级还有很多图书。真没想到,娃娃在家门口就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9月16日,两江新区星湖学校附属幼儿园门口,家住照母山片区的李婆婆目送孙女走进幼儿园的背影,乐滋滋地连连感叹。
星湖学校附属幼儿园位于照母山片区。如今,该片区已净增21个班的公办幼儿园,加上新增的普惠园,照母山片区“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
事实上,不仅仅是照母山片区的居民们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好政策。近年来,重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着力构建以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仅2018年,全市财政性学前教育就投入26.92亿元,同比增长27.49%。截至今年初,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538所;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4.7万人,占比达到36%,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主城区增长了10个百分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仅仅只是70年来重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重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直辖以后,重庆市结合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的实际,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着力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市级财政坚持将每年70%的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
着力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全市5211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舍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5%。在重庆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一些学校已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
大力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强弱校牵手工程,采用“名校+弱校”“名校+新校”“捆绑发展”等方式,实现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全覆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2011年秋季我市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目前,万州区等14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和市级试点区县共覆盖学校2286所,受益学生835064人,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堂供应午餐全覆盖。
目前,全市38个区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国家督导认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存在因贫失学辍学现象。
扎实推进各项就业创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毕业后我就去了非洲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寻找商机,准备以后回重庆创业。”前年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的黄月琳告诉记者,自己想有更多机会、挑战和体验,实现自身价值,重庆有很多创业帮扶政策和指导培训,对未来有信心。
90后黄月琳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就业工作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同步推进,从以计划安置为主,到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就业,到统筹城乡就业,再到推动高质量就业,不断把就业工作推向新阶段,劳动者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如今,全市按照“稳就业、促创业、强培训、优服务”的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就业创业工作,保持了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市就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7万人,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6.51万人,开展政府补贴类职业培训6.19万人,向6.96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7亿元。同时,推动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实现城乡统筹,社会保险补贴、低保就业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不再限制农村户籍。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应届高校毕业生最新就业率与去年同期持平,帮扶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1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万人,分类开展创业培训2.43万人,新发放扶持创业贷款20.76亿元,直接扶持1.49万人创业。
交通建设跑出“加速度”
今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智博会,4天时间里公共交通共疏运乘客83.75万人次、出行分担率达到9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70%,挑起了市民出行的“大梁”。
为缓解主城“出行难”“坐车难”,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市把发展大运量轨道交通作为应对之策。2005年6月,我市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号线一期(较场口至动物园)正式开通运营,从此不塞车、不赖站、准点运行的轨道列车,成为市民出行首选。截至2018年底,重庆主城已开通8条轨道线,覆盖主城九区,运营里程长达315.3公里,位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
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再到网络化运营,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1949年,重庆公路总里程只有836.5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广大地区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交通成为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交通建设实现一次次提速,构建起“铁公水空”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络。1994年,成渝高速路建成通车,重庆高速公路实现“零突破”。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速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96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20个,高速公路密度居西部第一。
重庆高铁融入全国高铁网。从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投运,到2018年,重庆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71公里。
农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成为当地村民出行的民生路、脱贫路和小康路。2018年,我市农村公路达13.9万公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2018年全市航道里程达到4472公里,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主城。
重庆“一大四小”(“一大”即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四小”即万州机场、黔江机场、巫山机场、武隆机场等支线机场)机场格局正在形成。2018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38万吨。
如今,重庆交通建设已按下了“快车键”,正在跑出“加速度”。2017年底,我市启动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社保从无到有 心中满满获得感
“今年,我的养老金又涨了!生活真是越过越好!”谈起养老金,家住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企业退休人员张胜感慨,“老有所医,老有所依,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理想中的高品质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社保体系建设经历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群体从城镇到农村,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城乡制度从分到合,基金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重庆的社保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以推进社保制度全覆盖、稳步提高社保待遇、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可持续为重点,注重从制度公平、方式创新、资源优化、群众满意上破解难题,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重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236万人、503万人和625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重庆直辖之初的10倍多。我市领取养老待遇人数80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数39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数403万人。
今年1月,我市在继续推进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将超龄贫困人员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直接享受待遇的政策,全力推进应保尽保。一项项贴近民生、接地气的举措,让百姓心中获得感满满。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群众幸福感
9月17日,记者走进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古树婆娑,溪水潺潺,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优美整洁的环境使这里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现在房屋外面青石白墙,厕所里水箱、蹲便器、洗手台应有尽有,生活方便多了。”村民朱现华说。
一年前,金龙村将垃圾整治和畜禽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结合起来,展开了系统环境整治。同时,村里还配套建立垃圾收运、垃圾分类及积分奖补机制,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和习惯,让曾经“脏乱差”的金龙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生态宜居村庄。
“要让农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必须攻下的第一场硬仗。”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我市印发了《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部署了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并针对重庆实际,提出加大农村户厕改造和入户道路建设力度。
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市共完成改厕12.2万户,新建农村公厕295座;新增垃圾治理村177个,建成垃圾分类示范村170个,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93.1万平方米,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保持在93%以上;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947.37公里;完成16.9万头生猪当量污染治理设施配套建设,回收废弃农膜5064.7吨。这些建设项目,让不少农村的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据悉,今明两年,我市将从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发力,全面兑现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任务,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看着他们的笑脸,我觉得特别欣慰
讲述人:坚守村小40年的退休教师 谭泽光
我叫谭泽光,曾经是重庆荣昌区铜鼓镇高山村小的一名教师。1978年,我到高山村小任教,去年退休,整整工作了40个年头。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教育条件十分落后,教室是泥巴地,坑坑洼洼不平整。学生经常用废纸揉成团,垫在地面,课桌才摆得平稳。教室的黑板也是这儿一个洞,那儿一个洞的。我用粉笔在上面写字,写到有小洞的地方,明明那个字没有“点”,因为黑板的破洞,常常误导学生以为那个字有一个“点”,造成学生写错别字。
因为条件有限,学生语文、数学课用的练习题、小测验、试题卷都是我用刻字钢板一字一字刻写出来,再手工一张张地用油印机印刷出来的。一学期下来满手都磨出了老茧。
后来,学校开始慢慢变了样。前几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还给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我可以通过电脑观摩和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室的多媒体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拓展他们的眼界。2016年重庆荣昌区启动的针对全区42所未通公路学校的“通达道路硬化建设工程”到今年基本完成,通往高山村小的道路终于不再泥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住家远,绝大多数孩子中午只能饿肚子,一直到下午放学后才回家吃饭。几年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孩子们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看着他们的笑脸,我觉得特别欣慰。
这40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党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老师的素质越来越高,这是孩子们的福气啊!
数说重庆教育
1986-2005年
全市教育基建累计投入140.9亿元
政府投入68.4亿元
其他资金投入23.1亿元
学校投入49.4亿元
自“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 累计投入资金134.73亿元
● 累计完成新改扩建校舍面积440万平方米
● 改造室外运动场地面积471.7万平方米
2017年
全市办学条件平均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37
较2014年的0.58降低0.21
平均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31
较2014年的0.49降低0.18
(数据来源:市教委)
我市养老保险历年参保人数情况 (单位: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