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日,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天池苗寨,村民罗兴文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时笑开了花。老人说身后漂亮的星空房以前是自家猪圈,迁走后原址建起了民宿,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钟志兵 摄
如何让“忧居”变为“安居”,消除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隐患?
重庆聚焦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作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清零”,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3月24日,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芦塘乡不久,山腰间一座崭新的小院映入记者眼帘,这是板栗村2组贫困户舒兴于的家。
谁能想到,同样是在这个地方,舒兴于曾经住在破旧的木架房里。生着病、欠着债,看到一家人跟着自己受苦,他时常叹息。
脱贫攻坚危房改造政策的春风吹拂到这个贫困家庭。建房资金政府补助,舒兴于一家人投工投劳,加上邻居帮忙,仅仅几个月时间,自家坡地上就“变”出了3间砖瓦新房。
舒兴于能搬进新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推进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缩影。
“我们改掉的是危房,得到的是民心。”市住房城乡建委村镇建设处处长冯赵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视察重庆并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后,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904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179户,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实现动态消除。
在彭水、在渝北、在武隆……记者走访多家贫困户发现,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更为他们开启了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镜头1 彭水县鹿角镇乌江村
“哪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安逸的院坝哟”
3月24日,彭水县鹿角镇,正午的阳光洒在乌江村一组贫困户杜庆珍家。吃完午饭,他将刚做的红苕粉端到院坝里晾晒。
“哪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安逸的院坝哟!”杜庆珍指着新房背后的一处破屋子对记者说,原先他就住在那里。
2018年入户排查后,杜庆珍的房屋被纳入危房改造计划。考虑到他年过七旬,改造采取的是委托代建方式——由工匠帮他修建房屋。
“不管是买建材还是监工都没操过心。”2019年他搬进了新家。
“政府不仅出钱修房,还帮我硬化了院坝。”杜庆珍高兴地说,搬家不到1个月,政府就把建新房所花的3.5万元打到了他的“一卡通”账户上。
更让他开心的是,家门口还修了一块约70平方米的院坝。
杜庆珍的新家,堂屋、卧室、厨房一应俱全,厕所里还有浴霸、洗衣机。
如今,杜庆珍享受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健康扶贫救助基金等“待遇”。靠着养猪,种玉米、红薯、豆子……他和老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没了后顾之忧的他,不久前做了个“大胆”决定,为家里添置了一台冰箱。
画外音》》
如何确保贫困户都住上“安心房”
市住房城乡建委2019年组织各区县开展了全覆盖调查、拉网式摸排,进村入户现场核实、精准认定改造对象、逐户制定改造措施,在区县扶贫、民政、住建等部门签字确认的基础上,与市扶贫办、市民政局等进行大数据信息比对。2019年累计下达30个区县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计划39349户,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实现全覆盖。
镜头2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
“有了老伙计做伴,再也不会孤独了”
3月末的渝北区大盛镇,粉色的樱花与白墙青瓦的房屋相映成趣。错落有致的川东民居之间,有一个叫“幸福合院”的地方,是青龙村五组为独居贫困户修的家。
这个幸福合院共有5间房,每间都住着孤寡老人,王达海就是其中一位。
过去,王达海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土墙房里,漏风漏雨。由于少有人聊天,60多岁的他总觉日子过得没劲。
“现在有了老伙计做伴,再也不会孤独了!”王达海说,去年,村里将他和其他4位孤寡老人的家“安”到了一个四合院内。
“修房子的钱是政府出的,拎包就入住。”说起他一室一厅的新家,王达海主动喊记者进屋:客厅摆放着彩电,厨房有燃气灶、不锈钢水槽,旁边还有卫生间。
搬进新家后,王达海爱笑了。“只要不下雨,我们几个老头就聚在坝子里摆龙门阵。有时我们也会打纸牌,输了的就打扫院坝卫生,给种的菜浇水。”
在大盛镇,有4个这样的幸福合院,最大的一个在千盏乡,叫合和下坪,占地1000多平方米,20户贫困户住一起。他们的田地就在合院旁边,老人们种庄稼供自己食用,闲暇时经常互相开玩笑,其乐融融。有老人甚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幸福的黄昏恋情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大盛镇副镇长黄东说,大盛镇探索“扶贫+养老”的危房改造方式,将不愿意住进敬老院的贫困户房屋修在一起,不仅整合了政策资金,集约了土地资源,还方便了房屋的后期维护以及老人的出行和集中照护。
画外音》》
如何确保危房改造质量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为困难群众打造‘放心房’。”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张其悦介绍,2019年,全市组织开展了两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专项巡查,重点督导政策执行、改造进度。同时,市住房城乡建委还修编了《重庆市易地扶贫搬迁农房建设图集》,引导贫困人口科学选用图集和户型,确保住上结构安全、功能完善的房屋。
镜头3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
“迁猪圈建民宿,今年我家可增收9500元”
3月26日,在武隆区黄草互通下道,沿平整的柏油公路盘山转了1个小时,记者走进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后坪乡文凤村。
文凤村的“招牌”就是天池苗寨。只见房前屋后的梨花盛开着,古村落的美景吸引着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打卡”,贫困户罗兴文家的民宿也住了游客。
“前些年,天池苗寨哪有人来耍哟。”罗兴文说,那时村里房屋破败、畜粪满地、鸡鸭乱跑。
“后来遇到好政策,我家的木房被鉴定为D级危房,得到政府补贴改造了。”翻修后的房屋住起牢实了,但他做梦都没有想自己家还会经历一次“蝶变”。
2018年,农村“三变”改革在这个千年古寨推开——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与喀斯特惠隆乡村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发展乡村旅游。”乡长刘加海说,喀斯特公司请来市内知名机构设计,将村里53位农户的房屋改建,打造风格不一的民宿、店铺。
这之后,畜禽圈舍改造工作推开,一家家猪圈被迁走,原址上矗立起小别墅、餐厅、咖啡馆……
去年9月,天池苗寨正式开寨。罗兴文家原猪圈上建的星空玻璃房,“身价”涨到488元/天。
“民宿交给公司统一经营,今年就可以增收9500元。”他乐呵呵地说,活了80多岁,没想到还能赶上这么好的事。
“你们来的公路去年底修通的,今年3月到武隆城区的客车也开通了。”刘加海说,路通了,乡村空气好,疫情期间来旅游的城里人都不少。
画外音》》
如何保障贫困户迁新居后稳步增收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乔明佳表示,今年,全市将深入开展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三师一家”下乡活动,构建以工匠为核心的建设实施体系,建造更多具有特色、安全的农房。与此同时,我市将以危房改造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市住房城乡建委将继续开展全覆盖调查、拉网式摸排、大数据比对,做到发现一户及时改造一户,确保2020年6月底前全面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
数读》》
数据来源: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交通局
文|周芹 廖雪梅 杨永芹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