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新冠疫情提升了全民健康意识,催生出大健康产业新一轮大发展的市场机遇。我市大健康产业基础和现状如何,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哪些着力点,我市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水平和能级?本报就此进行了深度调查。
3月19日,我市举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0位来自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专业人士,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医药商业模式创新等话题,为重庆大健康产业发展支招。
大健康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业内人士估计,2019年我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6000亿元,占GDP比重约6.7%,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在一些重要领域,重庆已经走在国内前列。中科院大学重庆转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虹透露,2020年中科院启动了“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项目率先在西部设立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并申请建设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服务于重庆市产业创新,将带动重庆乃至国内健康科学研究新范式,促进新兴大健康产业发展。
发展大健康产业,重庆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以中医药产业为例,市中药研究院院长王勇德介绍,全市现有药用动植物5892种,占全国48%。常用的中药材552种,其中我市栽培量较大的中药材品种50余种,常年生产收购的地产药材352种,《中国药典》品种的56.92%。栽培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品种有18种,黄连、山银花、党参等道地药材享有盛名。
“新冠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座谈会上,康洲大数据公司董事长石远平表示。
瞄准前沿领域和前沿技术
和一些发达省市比较,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尚有不小的差距。专家认为,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我市需要瞄准前沿领域和前沿技术,才能找到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黄春基认为,当前生物医药产业越来越集中于重大慢病、重大和新发传染病防治、精准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方向,越来越聚焦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和治疗性疫苗研发技术,越来越注重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研发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加速研发进程,提升研发效率。
黄春基建议,重庆应该瞄准精准医疗的广阔市场,特别是基于基因水平的精准诊断、基于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精准预防等方面,抢占先机。同时,重庆医学检测检验技术和疫苗研发能力水平居国内前列,有必要将快速高通量筛选、新型生物传感器研制、抗原工程技术、新型治疗性疫苗研发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和政策配套,打造拳头产业和龙头企业。
产品和体制机制都要创新
把目标市场锁定于医疗和医药的前沿,归根结底要靠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又包括产业培育上的体制机制创新。
产品创新,关键是打通阻隔,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表示,高校汇聚了大量人才、平台、项目资源,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源头,也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起点。破解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两张皮”难题,关键是高校敞开大门,开放合作,加强相关方面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
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平建议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相关部门联合主导成立市级联合实验室,着重开展基础性、方向性应用研究,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急难性攻关,重大科研技术项目的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尽量简化项目审批流程,让重庆制造的医疗器械更快进入市场,抢占先机。”他表示。
王勇德建议加强统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中医医院开展资源“联姻”,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促使中医药创新资源顺畅流动和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黄春基认为,重庆军地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上均有较好基础,建议重庆全力争取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在打通军地一体的生物医药研究与转化机制方面先行先试。
数读》》
大健康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业内人士估计,2019年我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6000亿元,占GDP比重约6.7%,已成为重庆支柱产业。
加快培育四类产业集群
重庆市将加快培育壮大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健康食品和运动康养用品等四类产业集群。
重庆医疗服务规模快速发展
2013-2019年,重庆市医疗服务总床位数由14.74万张增长至23.19万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由4.96张增长至7.42张;2013-2019年,社会办医院总数由250个增加到617个,占全市医院总数比重由47.1%增加到72.8%。
重庆中药材资源丰富
重庆市现有药用动植物5892种,占全国48%。常用的中药材552种,其中《中国药典》品种的占56.92%。栽培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品种有18种。
重庆养老机构普及医疗服务
重庆市以不同形式开展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有1095家,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机构有887家,养老机构共有医疗床位0.8万张,护理型床位5.3万张,占总床位数约25%。到今年底,全市100%的养老机构都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
文|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