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就显著。
在日前举行的“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云阳县博物馆共同实施的“重庆市云阳县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获“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在“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中,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曾荣获“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该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何重庆文物藏品修复项目能接连荣获“全国十佳”呢?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建设文物医院、培养修复人才
文物修复实力实现跃升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为此,重庆文物修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取得令业界瞩目的成果。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说,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动员了全国的考古力量。曾有业界专家担心,重庆有没有能力修复这些出土文物?随着《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2022年度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以及接连荣获“全国十佳”,重庆文物修复实力得到业界专家认可。
在基础设施方面,随着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大足石刻文物医院的建成投用,重庆文物修复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此外,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市属文博机构均设有修复中心,且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特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文物修复体系。
“各文博机构修复技术路线不尽相同。比如修复瓷器,考古院和三峡馆的技术路线就不一定一样,但都会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大家更加注重的是什么?是检测分析,是信息留存,因此文物修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了。”幸军说。
在修复人才方面,通过师承制和引进人才两手抓,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持续为文物修复事业注入活水源泉。截至目前,全市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5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全市共有三峡博物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8家单位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通过师承制、名家指点等方式,我馆逐渐建立起一支传承有序、门类齐全、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文物修复队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说,该馆非常重视修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像在‘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赵晓宇、周昱岐两位90后文物修复师就是我馆自己培养的。”
保护与展示相结合
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修复好的文物不能藏起来,而是要活起来。就拿“重庆市云阳县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来说,该项目对云阳县博物馆116件(套)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了修复。
修复完成后,这些珍贵文物惊艳亮相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汉辟邪座青铜连枝灯”“汉龙首虎豹形鎏金青铜带钩”“汉弦纹鎏金带盖三足青铜卮”等文物展示出古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当代文物修复师的匠心绝技。目前,云阳县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这些经文物修复师巧手修复的文物,有望在未来的新馆与观众见面。
“这批修复文物中,36件出土于云阳丝栗包墓群,这是峡江地区最重要的汉墓之一。今年11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云阳县博物馆共同策划的‘峡江往事——云阳丝栗包出土文物特展’将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开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修复师毛东珠说,对文物修复师而言,最大的欣慰就是让这些文物重现生机,“当在展厅看到它们时,当听到观众的惊叹声时,我心里超级有成就感。”
“‘十四五’时期,重庆区县公共博物馆有望实现全覆盖。”幸军说,建设博物馆新馆,以及不断推出精彩临展,都有助于文物活起来。
比如,在巴南区博物馆举办的“追寻晴皋—— 一位清代诗书画名家与重庆的故事”中,多幅经过修复的龚晴皋真迹首次与观众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该展开展时,观众还在展厅看到可爱的“小晴皋”IP形象、实用有趣的“晴皋趣事口袋书”,见证数字文物藏品发布,体验公益讲解和特色社教活动。观众纷纷感慨:“一个展览,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打造“云上博物馆”
现代科技让文物永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当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正有条不紊地修复三峡库区出土文物。
202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重庆组织开展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1.2万件三峡出土文物的抢救性修复。
幸军介绍,截至今年5月中旬,《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批项目《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2022年度保护修复项目》已修复1211件(套)文物,修复数量过半。计划今年8月底完成该批次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保护修复。
在修复文物同时,重庆还注重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采集工作,让文物在科技的世界实现永生,造福子孙后代。
打开手机就能体验VR全景漫游、欣赏高清数字文物、观看微纪录片……今年3月,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云上博物馆”上线仪式暨《“重庆云上博物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中国广电重庆公司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足石刻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打造重庆云上博物馆集群,受到观众欢迎。
此外,修复后的文物还以多种方式得到合理利用,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汉辟邪座青铜多枝灯”为青铜器的典型文物,多次开展“青铜修复秘籍”青少年文物修复研学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体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云阳县博物馆拍摄10集《朐忍风华》纪录片,“汉辟邪座青铜多枝灯”等也被选入其中,且该纪录片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的精品课程。
文物修复的步伐,永远不能停歇。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可移动文物共登录1482489件(册)。其中文物704364件,古籍图书657639册,标本、化石96494件,资料23992件。
记者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