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志成城抗疫情

危难时刻显身手 ——记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春全

  • 今日重庆网 2020-03-12 14:5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碚区医务人员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为生命接力。
  

王春全察看患者病情
  


  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春全夜以继日救治患者,守护重症患者的生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危难时刻显身手”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向着疫情冲锋
  
  49岁的王春全,有着20多年的重症医学科工作经验。在ICU(重症监护室)里,因工作的特殊性和对自身的极致要求,他永远是8小时在岗,全天候在线,同事们都称他为“超人医生”。无论是甲流感、H7N9,还是禽流感重症患者,多年来,经他挽救的患者不计其数。
  
  新冠肺炎疫情后,王春全获悉抗疫一线急需重症专业医务人员。2月2日,他毫不犹豫加入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带领4名队员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王春全所在的隔离病房十二病区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早上8点不到,他已披挂上阵,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查房、细化诊疗方案、取咽拭子、送病人检查、心理疏导、专家组病例讨论,一天的工作常常持续到深夜。
  
  由于专业防护物资紧缺,王春全和同事每天都很“节省”。防护服只能穿一次,他们很少喝水,尽量不上厕所,即便如此,每天下班时,身上衣服也常常湿透。“每天都是一场恶战,从早到晚连轴转,说不累那是假的。但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回来。”王春全说,自从来到武汉,他就做好了24小时工作的准备。
  
  全力守护重症患者
  
  “这名患者的治疗方案要调整,呼吸困难还没有明显改善,氧合指数一直没有上去。如果呼吸衰竭不纠正,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在一次例行的病例讨论会上,作为重症专家组成员的王春全对50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提出建议,立即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每天12小时的俯卧位通气,纠正呼吸衰竭。
  
  经过进一步讨论,专家组一致认可了王春全的治疗方案。立即为病人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镇痛镇静、小潮气量、增加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控制液体、俯卧位通气等。几天之后,患者的氧合指数明显改善,整个团队成员都欢欣鼓舞。患者及患者家属也都看到了希望,对治疗充满信心。
  
  “看着患者的病情一步步好转,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凭借着多年重症医学的临床经验,王春全针对危重患者提出的治疗方案多次被专家组吸收采纳,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温暖的心理疏导员
  
  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王春全就发现,不少住院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症状外,还精神焦虑、意志低沉。虽然他们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但心理压力却持续不减。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春全敏锐跟进,为患者制定“一患一案”,进行心理疏导。
  
  “医生,我还有没有救?我这病什么时候能好起来?”一位伴有重症肌无力的新冠肺炎患者,时常询问王春全,眼神中充满着恐惧和绝望。王春全经过仔细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指标后发现,患者的新冠肺炎病情尚不严重,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导致身体恢复较慢。
  
  “吃好睡好,才有抵抗力。不要怕,信心比药物更重要。”在每天的查房中,王春全都会耐心地为她讲解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同时用积极的话语去鼓励她。晚上回到住地,还会通过微信,询问她的情况,给她加油打气。在王春全看来,和患者反复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把每一分进步告诉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在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患者成功从高流量吸氧转为面罩吸氧,再转为鼻导管吸氧。更值得欣慰的是,一直卧床的患者竟然自己下床站了起来。
  
  “王医生,谢谢你们!希望你们防护好自己,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到时我要邀请你们一起去登黄鹤楼。”患者发来微信,简单的两句话,让王春全倍感温暖,充满力量。


  
  文| 曾晓隆 韦玉婷
  
  图| 受访者供图

编辑:柴毅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