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巴渝论见

剧本杀,“杀”什么?

  • 重庆瞭望 2023-04-20 11:06

  不了解剧本杀,或许就谈不上真正了解这个时代,以及时代下鲜活的年轻人。

  剧本杀,起源于欧美,是一种玩家扮演剧本中的角色,通过推理来解决谜题的扮演类娱乐游戏。更确切地说,它的专业名称叫“剧本娱乐”

  剧本杀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新业态。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剧本娱乐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

  对此,有人叫好,“剧本杀行业早就应该被规范了,要清除那些涉黄涉暴的负面内容”。同时,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剧本杀就是一个娱乐项目,能不能别搞一刀切”。

  对待剧本杀,我们不妨抛出三连问:剧本杀为何在年轻群体中“大杀四方”?行政监管真的会“杀掉”它的个性吗?未来它又可以“杀出”怎样的新天地?

  01

  试想一下:前一分钟,你还是写字楼里的“社畜”;下一秒,就变身为行侠仗义的唐朝剑客、二战时传递绝密情报的特工……这种“反差感”,是不是很有趣?

  剧本杀的本质是角色扮演和逻辑推理。在剧本设定的背景下,发生了一起或多起“凶案”,玩家通过证据搜集、讨论案情等方式,推理出真相,抓住“凶手”。

  剧本杀虽然早在2013年左右就进入我国,但真正意义上的“出圈”,要归功于2016年《明星大侦探》推理真人秀节目的播出。短短10年的时间,剧本杀“杀”出了一个全新的文旅业态。相关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剧本杀市场规模将增至448.1亿元,“钱”景广阔。

  细究发现,剧本杀的核心消费人群,是热衷新鲜体验感的年轻人。《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指出: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75%,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较高,达到28%。

  不禁要问,剧本杀究竟好在哪里,有何“魔力”,为何能够俘获年轻人的内心与钱包?

  剧本杀,“杀掉”了“Z世代”的社交壁垒。每个剧本,都要凑齐所需人数才能开局,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余人。“拼车”因此成为常态,既有熟人与熟人组队,也有陌生人之间的“拼盘”。

  实际上,剧本杀从组队开始,就将不同性格的人,拉进同一个社交场域里。无论你是“社恐”还是“社牛”,只要置身其中,总能通过游戏很快熟络起来。

  剧本杀,带来革新体验式娱乐的“杀伐”之气。线下剧本杀的故事情节,常常多线并行,加之场景烘托、变装打扮等辅助手段,沉浸式体验感更强。

  与夜店、KTV等传统消费空间相比,玩家能够在剧本杀营造的氛围中,体验平日里难以实现的人生经历,带来心理价值与情绪满足。玩一个优秀的剧本,就像做了一次“心灵按摩”。

  剧本杀,为悦己型消费“杀出”新的发展空间。与父母辈不同的是,年轻一代更重视个体的情绪满足,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兴趣埋单。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剧本杀这种看似“无用”的娱乐,就是年轻人悦己型消费的体现。

  02

  盛景之下,同样存在隐忧。

  发展至今,剧本杀形成了“内容源头—发行销售—游戏消费”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比如,盗本、洗稿等侵权问题频发,软色情、血腥暴力等内容仍有流通,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也是各方争议的焦点。

  剧本杀该不该管?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讲:需要!

  但“怎么管”,则很考验“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之间的平衡感。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拥抱时代变化,善于回应关切,但不要“扼杀”行业。对剧本杀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本质上反映的是政府部门对于守护好市场主体,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在《通知》和《意见稿》里,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基本且核心的精神——“包容审慎”。“将剧本娱乐新业态纳入监管视野,划出监管底线红线”,是在讲“无形的手”一定要伸;“明确部门职责和监管边界”,强调了在执行过程中,这只“手”也不能伸得过长。

  实际上,各地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剧本娱乐活动监管。比如,前不久,重庆展开了专项整治工作,明确“使用的剧本或者主题要设置适龄提醒,要杜绝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线上APP要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总结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意味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行业自身要加强自律,勇于创新,不要“自杀”或“被杀”。行业要建立自律和惩戒机制,做好内容自审,确保剧本不踩红线。从业者也要沉下心,摸准行业脉搏,打造差异化定位,增强抗风险能力,确保自身不被市场竞争湮没。

  简而言之,行政监管不是要为剧本杀市场凭空带来“杀机”,而是要“杀掉”行业衍生出的歪风邪气,“杀灭”影响行业良性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03

  剧本杀爆火之下,起步较早的重庆分到了一杯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重庆有423家线下剧本杀门店,跻身全国前十。

  然而,与剧本杀门店数量达1000+的上海、北京头部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差距背后,既有城市消费水平的影响,也与地方文旅政策密不可分。

  重庆如何更进一步,在激烈的剧本杀市场中“杀”出一条新路?不妨从下面两个方向着手。

  其一,充分发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通剧本杀与研学、党建、思政课之间的“次元壁”。有人会说,红色主题与剧本杀之间存在“天然鸿沟”,玩个剧本杀还要接受“教育”。其实不然,红色主题具有永恒的“向心力”,剧本杀能以更具体验感的方式,拉近红色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距离。

  例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就做成了一个红色主题的网红范本。它将剧本杀、戏剧表演、沉浸式互动等融为一体,既以扎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又赋予其悬疑推理的基调,推出后受到年轻人追捧。

  这提醒我们,要抓准两个点。首先,要警惕泛娱乐化对红色文化的侵蚀。片面强调“娱乐”,以戏谑、调侃的口吻“阐释”红色文化,只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其次,要尊重剧本杀的行业规律。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年轻人并不拒绝“主旋律”“正能量”,他们反感的是空洞乏味的“填鸭式”灌输。

  其二,多做“剧本杀+”的策划,不断拓展剧本杀的外延。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重庆拥有独特的都市风貌、城市气质,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沉浸式剧本杀空间,优势十分明显。

  此外,重庆还拥有深厚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将剧本杀与城市更新、文物活化、景区升级等串联起来,与书店、展会、剧院、博物馆等展开异业合作,做精做实,或可成为重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复苏,剧本杀还会不会红,还能红多久,这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不过,与其坐等下一个风口,重庆剧本杀行业不如多一些求新求变,积极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

  文丨郑钰潇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5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