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 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产业能级大幅提升——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及企业负责人谈高质量干好市委“一号工程”④

  • 重庆日报 2023-02-02 09:31

1月31日,位于两江新区鱼复新城的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装配车间监控焊接机作业。该公司去年10月投产国内首条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其产品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夏元 张亦筑 黄光红

  嘉宾:

  永川区委书记 张智奎

  市科技局局长 明炬

  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 杨正华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 陈伟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推动全市产业能级大幅跃升,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7年,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总量分别超过1万家和8万家。

  产业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重庆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助力?2月1日,重庆日报邀请相关市级部门、区县及企业负责人参加“重报圆桌会”,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聚人气兴城市”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永川区委书记张智奎表示,围绕产业能级大幅跃升这一目标任务,今年永川将从“着力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服务业新体系、着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这四个方面“做文章”——

  在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永川将高标准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汽摩、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费品等5类支柱产业,创新培育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等3类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再造“两个永川工业”。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永川将瞄准“西部数字经济高地”这一建设目标,聚焦数字文创、自动驾驶、服务外包等产业,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形成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在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方面,永川将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双城会客厅·西部欢乐城”。

  在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方面,永川将持续壮大“3+1”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智奎表示,对于当前区域内存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不够等不足,永川将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另外对于产业结构还不优、总量还不大的痛点,永川将持续落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通过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形成以产业“聚人气、兴城市”的发展氛围,加快建设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双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推动“四链”融合带动新重庆建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抓好科技创新,是一道必答题。”市科技局局长明炬说,三年多来,我市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高端创新资源比较缺乏、创新型产业和企业规模不大、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活等不足。

  明炬表示,要解决以上不足,我市给出的“破题之法”是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此市科技系统将做好“4个加快”——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把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三个科创高地作为战略主攻方向,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

  加快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形成“点、线、网、面”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加快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动。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提质增效巩固制造业“家底”

  “在抓好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稳住基本面的同时,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增长点,是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头戏’。”市经信委副主任杨正华表示,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全市经信系统将通过施行一揽子提质增效行动,大幅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巩固制造业“家底”。

  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将通过实施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科技型企业生成体系,实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一批绿色企业、绿色园区,推动更多传统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将全面启动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建设,同时持续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行动,带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特色进一步凸显,建成国内首条12英寸电源管理芯片晶园线、入围全国柔性显示五大城市。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新增点不断涌现,2022年,工业机器人、聚酯材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一倍以上。

  “我们将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全市传统支柱产业质量效益进入全国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杨正华表示。

  初步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接下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目标任务。当前我市“政、企、研”各方在理念、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对此,杨正华认为,首先要树立“聚焦特色、抓纲带目、闭环落实、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这5种理念,冲破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其次在方法上,可采取“对标对表、实干争先,专班推进、高效协同,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细化量化、层层放大,持续改进、迭代升级”这5种方法,以钉钉子精神干出结果、效果和成果;另外在机制上,可建立区县经信系统和产业园区“一把手”例会,实施争先创优、赛马比拼,市场主体口碑评价等,形成系统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管理,保障各项措施有力有序有效运转。

  促进川渝汽车产业优势互补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为重庆汽车产业领军企业,长安汽车近年在推进川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川渝高水平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辆汽车需要上万个零部件,背后是一张庞大的供应链网络。近年来,长安汽车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在川渝两地加大力度布局供应链,企业在川渝的配套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陈伟说,目前在长安汽车全部800多家配套企业中,川渝两地配套企业有200多家,占比超过三成。比如在成都都市圈,长安汽车每年从当地配套企业采购零部件的金额就达到200亿元左右。

  如今,一辆刚生产下线的长安汽车,从仪表盘到启动电机、从内外饰到雨刮器,都能看到来自四川的配套产品,长安汽车不仅是“重庆造”,更是不折不扣的“川渝造”。

  “不仅是配套,长安汽车还在研发领域与川企频繁合作。”陈伟表示,最近长安电池开发团队就三元电池的关键技术环节,与四川企业进行多番交流。为协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川渝两地还将继续携手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两地车企接下来还有更多合作机会。

  “川渝两地汽车产业正好能够形成优势互补。”陈伟表示,重庆整车品牌众多,整车制造业实力雄厚,但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的本土企业体量较小。相比之下,四川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等优势突出,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领域具有优势,两地可以此形成很好的互补,“预计今年长安新能源汽车在川渝的配套率将从去年的16%提升至56%。”

  专家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产业能级跃升,可打“三张牌”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重庆提出把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顺应了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形势。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有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以中心城市为“火车头”来带动、以城市群为“主引擎”来拉动周边区域发展。对中心城市来说,要紧密连接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能级更大的都市圈。例如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分别由成都和重庆两座国家中心城市为极核。在重庆、成都形成自己的都市圈的同时,还要强强联手、协同互动,形成一个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目前,全国共有7个城市GDP超过2万亿元,在东、南、西、北形成四个城市群的中心——京津冀(北京)、长三角(上海、苏州)、珠三角(广州、深圳)、成渝地区(重庆、成都)。通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等支柱产业的驱动,双城经济圈顺势崛起,这是我国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干好“一号工程”的工作抓手和有效载体。要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以强强联合的方式,提升产业能级和竞争力,助推“一号工程”尽快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创新牌”。客观来说,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上,成渝地区目前还落后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还不足。重庆接下来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激发龙头企业、民营科创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让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产业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打好“融合牌”。在扩内需促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在GDP和就业当中所占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重庆是我国制造业重镇,一方面要提档升级、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重庆要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强化服务消费的品质和多样性,不断扩大消费潜在需求,在吸引游客、集聚人才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品牌力和影响力,打响“西部牌”。纵深推进“一号工程”过程中,可以采取跨区域联动的方式,形成“最大公约数”,打造一系列在西南乃至在西部地区都有品牌力和影响力的活动。比如,重庆可以联合成都、西安等城市,共同推出西部论坛、会展、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等活动,打出别具特色的“西部牌”,以此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

  记者程正龙整理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