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漫天飞舞,工人戴着口罩和手套、穿着劳保服,操作震耳欲聋的机器。一说起混凝土搅拌站,我们总有这样的印象。
但在位于重庆经开区的重庆中建西部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建混凝土公司),完全是另一番情形:厂区里鲜有灰尘,员工甚至可以西装革履上班,衬衣洁白,皮鞋锃亮,和写字楼里的白领相差无几。
如此洁净,这家混凝土搅拌站是怎么做到的?来看记者的调查。
混凝土搅拌站走一趟,鞋上竟然没有污迹
12月7日清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刘家湾,远远近近的山丘和绿树,笼罩在初冬的薄雾中。从地图上看,这里和有着“长江风景眼 重庆生态岛”之称的广阳岛,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
这片工业用地,对入驻企业的环保生态指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建混凝土公司,就在这里。
走进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铁皮屋”(全封闭式料仓)。铁皮屋通过封闭的传送带,连接着几座同样封闭的生产塔。生产塔下方有若干“尖嘴”,将混凝土准确地注入前来装货的罐车。
整个生产线,看不见几个人,操作它的,是不远处的一个控制室。室内,空调暖风吹拂,几个电脑大屏上,显示着各个生产环节的监控画面,以及各项可视化的生产指标。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身着清一色的白色衬衫。
得益于生产过程的全封闭,记者几乎没有感受到空气中的灰尘,地面上偶有罐车轮胎留下的泥土,也被工人及时用水冲刷进入到一边的水池,沉淀以后循环使用。一趟走下来,记者的鞋并没有留下明显的污迹,和传统印象里混凝土搅拌站泥泞的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看得见的是厂区的洁净,看不见的,是产品的高附加值。中建混凝土公司负责人汪波介绍,他们的主打产品,是低碳高性能混凝土,其应用于来福士广场、国金中心、陆海国际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单价比普通混凝土高出不少。
这种混凝土为啥被称为低碳?简言之,就是指通过原料配比调整和工艺流程优化,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就原料配比而言,该公司的主要做法,是减少那些高耗能生产出来的水泥熟料和碎石用量,取而代之的是矿粉、硅灰等更环保的掺合料。就工艺流程而言,该公司的主要创新做法,是通过骨料填充作用减小堆积体的空隙率,以及减少混凝土倒坍时间等,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通过上述两种手段,中建混凝土公司生产这种低碳高性能混凝土,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减少25%,一年下来,仅这一种产品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7.5万吨。
产业升级改造,决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
不过,就在两年前,这家工厂还险些被关闭。
为啥?在升级改造前,它一度造成了环境污染。
“厂区周边的道路上积着厚厚的灰尘,汽车一过尘浪翻滚,雨天更是下不了脚。”汪波说,前些年由于噪声扬尘污染,不时有附近村民前来堵大门,工厂几乎每个月都要停一次产。
屡屡接到村民投诉,重庆经开区管委会也犯了难。
2018年9月25日,重庆发布关于广阳岛和长江生态文明创新试验区的多个规划公示,开始全面探索实践长江生态文明的生态、科技、文化、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19年9月,广阳岛片区总体规划亮相,10月,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动工。2020年3月,重庆提出,将广阳岛片区建设成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按照相关产业规划,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混凝土搅拌站这样的高污染业态,必须被关停。
关停一家企业容易,但由此带来的影响,或将阻挡一个区域快速发展的脚步。以混凝土为例,它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配套行业之一,道路桥梁、工厂、学校、医院、居民住宅,样样离不开。
尤其是对于重庆经开区这样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区域而言,混凝土行业更是必不可少。本地没有混凝土,它就得从外地采购。混凝土搅拌站的服务半径,最远不能超过30公里,距离远了,一是运输成本大幅抬升,二是长时间运输会影响产品质量。这些,都会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城市建设。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决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在就混凝土行业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上,重庆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黄红表示。
低碳化升级改造的投资,两年就能全部收回
不搞“一刀切”,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庆经开区的做法是,有条件的,引导其改造升级,达到生态标准;没有条件的,一概关停。《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混凝土搅拌站绿色低碳建设标准》由此出炉,也开启了中建混凝土公司的升级改造之路。
升级改造,首先是生产流程的全封闭。混凝土行业的粉尘,主要源于碎石、沙和辅料的露天堆放,尤其是将材料搬运至搅拌塔的过程中,最易扬尘。
如上所述,中建混凝土公司搭建了巨大的全封闭式料仓及传送带,让物料储存、运输等生产环节全部在室内运行。下一步,他们还将扩大封闭外罩,把搅拌塔、水泥储存罐等设备建筑全部装进去,以此来降低噪音减少扬尘。
产业生态化,远不只是降尘降噪,关键还在于降低碳排放。中建混凝土公司的升级之路由此迈入纵深,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低碳产品。类似于上述低碳高性能混凝土这样的创新产品,目前中建混凝土公司已经推出了清水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二十余种特殊混凝土,还有更多新产品已经投入研发。
向纵深升级的第二招,是在上下游同步推进智能化。
上游,中建混凝土公司重新梳理了采购目录,碳排放低的原料厂家纳入名单,排放高的,直接去掉。相应矿场和运输工具都被打上标签,纳入溯源管理平台系统。这样,哪一批货,如何通过船、车转运至公司货场,涉及到多少碳排放量,在后台都一目了然。
下游,第三方运输公司的每一辆罐车,都安装上了北斗定位系统。车辆运输混凝土的路线、停留时间,同样一目了然。根据这些数据,系统会优化算法,给出最佳的出发时间、路线等安排,提升运输效率,减少因运输时间太长导致的碳排放,同时也指导生产节奏,避免因设备空转导致的碳排放增加。
此外,在搅拌站内,中建混凝土公司还投入了诸如光伏发电、新能源装载机、污水处理内循环系统等环保设备。
汪波透露,由于碳排放可交易,客户越来越关注供应商的碳排放指标,凭借在全产业链碳排放管理的一连串动作,不少客户闻讯而来。目前,重庆东站已经向其伸来“橄榄枝”,仅这一笔订单,就占据了该搅拌站全部产能的三分之一。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这家企业低碳化升级改造的投资成本,仅需两年就能全部收回。
记者 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