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流量背后的城市发现

在行走间讲述老重庆的故事

  • 今日重庆杂志 刘晓娜 实习生 罗源 2022-09-01 14:43

  如果说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不断提升了重庆的颜值,那么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则让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有气质。

  在重庆,有这么一群偏爱历史人文类知识的内容创作者。他们行走寻访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收集着散落在民间的掌故,在网络上讲述重庆过去的点点滴滴。通过他们的作品,更多人看见了重庆文化软实力的所在。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摄影/龙帆)

  探秘城市“宝藏”

  2021年最后一天,视频博主“老胡梦游记”为“粉丝”们送上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重庆十大城市探索地”。在这部短视频里,包含了抗战遗迹、工业遗产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文化遗址。

  “老胡梦游记”是前媒体人胡钦运营的账号,前几年转型成为网络博主,主要拍摄历史人文类的照片、视频,迄今为止已发布了上百篇作品。

  胡钦之所以选择历史人文类“赛道”,皆因他本人对重庆历史人文的浓厚兴趣。很多年前,他在看《失踪的上清寺》时,就被书中以故事的形式串起重庆历史建筑和历史掌故所吸引,他甚至还背着相机去寻找书中写到的地方拍摄。

弹子石老街(摄影/张锦辉)

  胡钦每期发布的视频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鲜为人知的老建筑、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以及保留了历史风貌的老街区,都通过他的镜头得以展现。

  为了让作品内容更丰富、厚重,胡钦还会去查阅相关资料、走访附近居民,然后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用旁白讲述出来。去年,他加入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在身体力行保护文物的过程中,胡钦也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人,大家互相分享的历史故事,为他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文物的记录与保护

  在中国76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有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此类文物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产权复杂,保护管理难度大。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11年前,重庆的社会力量便行动了起来。2011年,几名文物建筑爱好者组建了“重庆老街”QQ群,发动群友把重庆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拍下来,为城市留下记忆。

北碚金刚碑(摄影/胡钦)

  2012年,在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的倡议下,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部分“重庆老街”QQ群的群友经过志愿申请、培训,成为了服务总队里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从那时起,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就常常流连于各个老街,拿着相机“扫街”,以这种方式探寻、保护历史遗迹。他们把看到的文物、老街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上传至群社区。

  若是发现被破坏或需要保护的文物,他们会及时向文物部门反映。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逐渐壮大,目前已有持证注册志愿者 1650人、爱好者3万余人。这些年,服务总队共组织重庆历史文化遗迹探访、公共文物宣传等活动700余期,参与人次达5万余人,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数百份,累计呼吁、推动文物保护数十处,包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重庆老城城墙、重庆白沙沱大桥、朱沱古镇、重庆炮校等。

  近年来,志愿者们也借助新媒体手段,将“扫街”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发布在网络上。今年44岁的胡学军来自四川广安,在重庆生活了十多年,由于深爱重庆的历史文化,他早已将自己视为一个重庆人。作为服务总队里的文物安全探员,他将日常的文物安全巡查过程整理成笔记发布在网络上,吸引了众多关心热爱历史文化的网友。

从长滨路拾级而上,穿越东水门可以到达湖广会馆(摄影/苏思)

  讲好城市传承的故事

  近年来,为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重庆大力开展对全市各传统风貌区的修缮保护及合理利用,一大批历史风貌区得到妥善修复,重新与市民见面。

  2021年春节期间,耗时两年打造的山城巷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交错盘旋而上的一个个小巷子,有别北京、上海、成都的巷弄,宛如一座盘旋在渝中半岛的立体迷宫。

山城巷(摄影/李野)

  2021年国庆节前夕,经过近五年迭代升级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正式开街。十八梯历史悠久,代表了最传统、最地道、最重庆的山城味道。重新开放的十八梯,保留了原有的“七街六巷”传统格局,在建筑修缮和加固过程中想方设法保留老街的味道。

  今年58岁的川江文史研究者、作家陶灵,十几年前就在天涯论坛为重庆历史文化发声。不同于其他博主炫酷的视频、照片,他的作品主要以朴实的文字呈现,将重庆的民风民俗娓娓道来。在他的微信公众号里,那些细碎的小故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勾起大家的无限乡愁。

  老街、老建筑承载着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软实力”。而众多历史人文类博主,在网络上讲述城市的历史文化故事,带人们发现梳理和城市发展的脉络,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传播者。通过他们的讲述,重庆的形象也变得更丰满立体、更有文化内涵。

  今日重庆首席记者 刘晓娜 实习生 罗源

编辑:陈怡璇
最新发布的信息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勇担使命 重庆与世界紧密相连(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江海携手 乘风破浪(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建设桥都 拥抱世界 天堑变通途(2024-09-30)
【开放之路 “国家名片”看重庆发展】13小时→50分钟 成渝铁路见证重庆开放跑出新速度(2024-09-30)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2024-07-24)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技能为媒 构筑合作交流“新丝路”(2024-07-24)
【“渝”见丝路 技创辉煌】展示舞台 技艺擂台 合作平台(2024-07-24)
【诗画长江看巴渝】酉阳古村寨:一木一瓦皆乡愁(2024-07-24)
【非遗正当“潮”】康宁:蜀绣40年 潮流中的变与守(2024-06-24)
【诗画长江看巴渝】从钓鱼城到重庆城:见证南宋军事城防智慧(2024-06-24)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