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致敬战“疫”的您

援鄂医疗队的守护者——罗玲

  • 今日重庆网 2020-02-24 20:53

  作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临行前,罗玲郑重地许下了承诺:把驰援孝感的医务人员全胳膊全腿儿地带回来!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当属绝对的高危人群,他们用专业技能救死扶伤,每一个人都好似冲锋陷阵的战士,厉兵秣马,全力抗击疫情。然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也都是血肉之躯,高强度的工作、高污染的环境更易使他们成为病毒瞄准的对象,医务人员的安危牵挂着所有人的心。

  出征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合影(左八为罗玲)

  罗玲,一个拥有十多年党龄、曾多次获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的心血管呼吸内科副主任,此次出征,肩上的担子格外重,除了医治病患,她还是医疗队的守护者。

  科学武装头脑,源头上把防护和感控做好

  “大家上班就上班,下班回去一定要好好休息。病毒总是欺负免疫力下降的人,不要怕胖,多吃水果多吃饭。”出征孝感二十多天了,这样的念叨,罗玲每天都会在医疗队里重复几遍,她坚信,只要科学地武装头脑,减少对病毒的畏惧,从源头上把防护和感控做好,感染是可以避免的。而精力充沛、体格强健,便是自我防护的第一关。

  练好了“内功”,还得强习“外功”,这入门且尤其重要的本领便是穿脱防护服。“人裹在里面,裹得紧紧的,笨重,像熊。”谈到对防护服的印象,罗玲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说到“像熊”一句,她忍不住笑出声来。严格的穿脱程序与数小时的憋闷感受在玩笑一般的描述中被化解得云淡风轻。

  第一次晨交班,新团队互相认识互相鼓励

  在穿与脱的比较中,脱防护服更为讲究,也很困难。“如果防护服没有脱好,所有的防控工作都将前功尽弃,感染风险也很大。”罗玲说,脱防护服有两字要诀:轻、缓,一步步来,需得从上往下,从头到脚,一点点用手把防护服裹下来,直到完全从脚底脱开。整个过程,手不能碰防护服里面的隔离衣,因为,哪怕是短暂的触碰亦可能造成污染。为了确保穿脱环节的万无一失,罗玲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每做一步都需洗手,还在制度上明确了双保险——两人一组,互看对方做到位没有,可有遗漏的地方,保证穿与脱的安全。

  医疗队成员在做防护训练时的合影(左六为罗玲)

  孝感中心医院收治的大都是确诊了的患者,可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传染源。作为隔离二病区医疗组组长,到达医院的第一天,罗玲便马不停蹄地在病区里巡查,不仅要熟悉病房条件,更要在结构上流程上对感控进行优化,减少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门有缝,用泡沫胶堵住啊。”

  “缓冲区的门是不是也有问题,怎么总是虚着的,空气可以流通进来,大家平常多注意,搭把手把它关严了。”

  “30多个病人,5名医生一班,每天2人进去查房。记录的资料存在感染风险,决不能带出来,请用手机拍照,传给其他医护人员完成后续诊疗。”

  ……

  火速勘察、明白布置,解除了感染的后顾之忧,医疗队里,大家精诚协作,各施其职,罗玲也陆续治愈出院了十多位患者。

  罗玲的诊疗,给予患者极大的信心

  医护人员与治愈出院患者的合影(左五为罗玲)

  将心比心沟通,患者康复是最暖心的礼物

  无论多么强大的战斗部队都需要休整,“换防”的时刻到了。梳理着病例,罗玲的脑海中一遍遍筛过患者们不同时期的模样,有入院时的恐惧、治疗中的焦躁、病痛缓解的长吁,以及出院一刻的欣喜……先后与近50名患者的共历生死、共抗病噩,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新冠病毒之所以兴风作浪,不仅在于它的传染性强、隐蔽性强,也在于它对人体免疫系统强劲的破坏力。加之有的患者本来就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史,再遇上新冠肺炎的雪上加霜,便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病痛。

  

罗玲接到1床颜阿姨家人的电话,与家属交流患者情况

  1床的颜阿姨60多岁,虽并非高龄,但却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新冠肺炎确诊入院后并发脑梗死,造成左半身偏瘫,意识模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这可真够棘手的!高压180mmHg,低压100mmHg;血糖波动很大;吃得少;氧饱和度不能维持……若病情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极易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何才能将颜阿姨从鬼门关拉回来呢?罗玲夙夜难寐。

  左侧不能动,但每天需得按时为她翻身;进食少,就把食物弄软了一口一口喂;输液太多心脏会不堪重负,必须作出调整,增加营养神经的治疗……诊疗方案的每一次微调,都倾注了医护团队的心血,大家只希望颜阿姨能挺过这一关。朦胧的意识中,颜阿姨似乎也感受到了众人的努力,她顽强地,一点点好转。罗玲换岗之前,颜阿姨竟能自己坐起来,左手也可以慢慢活动,虽然“瞄不准”,但她听从医嘱,开始了有意识地训练,用右手拿勺喂自己。由于力量弱,准确性差,吃饭的时候,总是“天上一半地下一半”,看到颜阿姨攒劲的姿势与接汤水的大盆,罗玲悬着的心总算安稳下来。

  

罗玲在查看患者病例

  罗玲(右一)与孝感中心医院的杨医生在换岗隔离前最后一次查房时,于病房走廊的合照

  每次查房,罗玲总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进病房前,再熟悉一遍患者的诊疗记录,一问一答间,既摸清了病情的变化,也消除了与患者的距离。

  “今天还有哪里不舒服呀?发烧、咳嗽好点了吗?还有没有气促、咳痰啊?”

  “医生,我是不是该去做核酸检测了?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啊?”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继续。而28床的匡阿姨,问话却有些特别。

  “医生,您叫什么名字啊?”每次见面,匡阿姨第一个关心的,不问自己的病情,而是询问医护人员的名字。她说自己记性不够好,又看不清面罩下的脸,医生护士轮番来照顾她,弄不清楚人名,她着急,她想把这群既是勇士又是天使的救星铭刻在心底。

  匡阿姨给重庆援鄂医疗队的感谢信,她几乎记住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名字

  临别的那一刻,匡阿姨郑重地将一沓感谢信交给重庆援鄂医疗队。

  从写信的日期和残留在纸张上的压痕可以看出来,这些信不是一天完成的,匡阿姨与重庆援鄂医疗队的感情更是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的,密不透风的隔离衣阻隔不了亲人般的情愫的滋长。

  匡阿姨写给罗玲的感谢信

  罗玲,记得匡阿姨的心愿:待你脱下隔离衣、摘掉口罩和护目镜,她要好好看看你的脸,善良美丽的脸。

  文|今日重庆网记者 郭浏婷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浏婷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