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过程中,除了救治患者,还有项工作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开展流调,调查疾病感染来源,探索疾病特征和判定密切接触者,是控制传染源,杜绝输入和扩散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万州多举措抓实抓细流调工作,截至2月20日24时,对确诊患者100%明确传染源,活动轨迹实现100%公布。
整合“三条线”确保流调不留空白
“你仔细回想一下,去过哪些地方?接触了哪些人?他们有没有戴口罩?”每当有疑似和确诊病例,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就要立即与当事人沟通,了解他的流行病史,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发病和就诊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活动情况、人员接触等,并在24小时之内完成流调报告。
“人的记忆会出现偏差,什么时间去了哪里,与哪些人有过接触,有时候调查对象自己也说不清,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只靠患者回忆很难摸清他们的行动轨迹、密切接触者等信息。”区疾控中心疾控科工作人员王军介绍。
前段时间,万州有一位市民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流调过程中发现,该市民生活很简单,上下班也是步行,与他人接触很少。多次交流中,她都反复强调自己没有去过外地,也未与湖北返万人员有过接触,让流调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该市民的感染源,可能导致更多的人被病毒传染。工作人员一边反复与该女士沟通,帮助回忆行动轨迹,一边对她的日常活动进行分析,并与公安部门和街道联系,多渠道寻找感染源。最终,通过公安部门的大数据比对,发现该市民在办理某项业务时和一位确诊患者有过接触。至此,该调查对象的流调工作顺利打开了突破口。
流调工作就是和病毒赛跑,必须抢时间,为了尽快找到感染源,万州整合“三条线”加大排查力度。综合区疾控中心、公安部门、乡镇街道三条线力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展开全面调查并在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
落实“三分析”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专业支撑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胜法宝。
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地区确诊病例较多,属于高风险区;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据了解,针对这一问题,万州通过对时间、地区、人群三间分布分析,地址和人员关联性分析及传播链分析等方式,梳理传播规律和防控薄弱点,并针对性提出了系列强化防控措施。
“根据分析,万州确诊病例中,有很多是在聚餐、聚会中被传染,而饭店服务员、超市员工、出租车司机、窗口工作人员等人群接触人员较多,被感染风险大。”王军介绍,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呼吁市民尽量不出门、不聚会聚餐,同时在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发热门诊患者四类人群开展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把重点易感人群也纳入其中。
另外,通过确诊病例等相关数据,将万州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区,针对不同风险区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王军介绍,“比如高风险区的太白街道、钟鼓楼街道、牌楼街道等继续严格村、社区封闭式、网格化管理,而风险相对较低的镇乡居民可以在本区域内有序流动。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的防控措施,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齐行并进。”
强化“一补调”全面切断传染源
很多确诊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可以通过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直接问询,但乘坐同样交通工具,比如飞机、高铁、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者,也可能被感染。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如何有效切断传染源?
据介绍,万州通过强化“一补调”, 对新增病例动态开展追踪流调,切实摸清感染源头、行动轨迹、接触人群。“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找到这些密切接触者。”王军介绍,对于区外或已经去到外地的密切接触者,会给他目前所在省份的疾控中心发函,并提供相关信息,要求其进行后续的追踪管理,全面切断传播途径。
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截至2月20日24时,万州对确诊患者100%明确传染源,活动轨迹实现100%公布。
文|辛晨 范福强 雷春林 幸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