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渝中区疾控中心通报了区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20个确诊病例涉及小区,及其活动轨迹相关情况。那一串串数字和信息背后,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抗击疫情的坚持与期待,是公安民警一次次“大海捞针”般研判、排查与追踪的努力。
游沛霖,中共党员,渝中区公安分局大阳沟派出所图侦组组长。疫情袭来,他与战友们一直坚守在岗,不分昼夜地利用大数据追踪,梳理出了其中7名确诊病例准确活动轨迹,以及50余名密切接触人员相关信息,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
90后刑警用大数据“织网”
“打一个比喻,在对病患轨迹的海量排查工作中,我们图侦组就好比在织一张大网,而社区排查和道口查控,则像是这张大网上一个个细密微小的网格。”28岁的游沛霖说,他们全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把“网”织大织全,再经过各条战线上民警及相关工作人员们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防控排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做难事,必有所得!”是游沛霖从未更改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工作5年来,激励自己的坚定信念,他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不断自我挑战,有所作为。同事们都说,他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很果敢,身上有着一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倔劲,不抓到犯罪嫌疑人决不罢休。
“侦破案件,‘对手’是看得见的嫌疑人。抗击疫情,‘敌人’是摸不着的病毒。但我坚信,运用科学周密的方法,采取一丝不苟的态度,一样都会有所斩获。”游沛霖说。
还原轨迹一天打100多个电话
为了快速准确还原病患的轨迹数据,游沛霖与同事们每天除了泡在海量的大数据里,展开分析研判外,还平均一天内要打100多通电话跟相关人员核实信息,并冒着感染风险结合实地走访摸排、调取监控,反复进行细节核查。
他们不断重复查找、收集、追踪、反馈,从而追根溯源,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密切接触者和有感染风险人员的有效信息。
游沛霖核查的确诊病例中,有些在春节出行时乘坐了网约车,因此驾乘人员都有被感染的风险。面对核查的种种困难,游沛霖经过多番交涉,找到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途经,他将有感染风险的人员进行分级,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患者乘坐了网约车,那么患者是一级,网约车司机是二级,司机亲戚朋友是三级。根据患者口述,我们再实地走访核查细节,查看行车轨迹,电话问询二级、三级人员,调取监控视频,力求通过多方掌握的数据反复核对,保证最后锁定的活动轨迹更加及时准确。”游沛霖说。
他们与时间赛跑追踪数据
2月8日下午,渝中区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小罗治愈出院,她也是渝中区首例确诊病例。看到这个消息,游沛霖很开心,小罗的活动轨迹信息,就是他负责梳理和传递给疫情防控指挥部的。
1月27日,家住大溪沟的大学生小罗被确诊。她患病前去过哪些地方?跟多少人有过接触?怎么快速联系上所有接触者?游沛霖开始与时间赛跑。
“虽然是第一例,但根据以往办案经验,我和同事们并没有慌。我首先与小罗电话沟通,详细询问她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游沛霖说,小罗1月19日与陕西朋友一同乘坐了两江游船,船上大多是外地来渝游客,下船后她跟朋友没吃饭各自离开,1月24日她出现了咳嗽、畏寒症状,其家人和朋友至今未出现症状。
因为船票是小罗朋友购买的,为了快速掌握游船乘客信息,游沛霖通过微信视频,与小罗朋友取得联系,并获取了购票信息,锁定了该游船班次。随后,从水警发来的400多个乘客身份信息中,游沛霖又逐层筛查联络了200多名乘客。最后,将掌握的有效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了疫情防控指挥部。
获信任兼任“心理辅导师”
在跟确诊病例问询轨迹时,游沛霖也曾遇到许多难处,比如患者不配合,或者说不清。他在询问44岁患者杨阿姨时,对方就找各种借口搪塞。“这是对亲朋好友的不负责,也不利于疫情的控制。”游沛霖真诚地、不厌其烦地跟其摆事实讲道理,杨阿姨终于打消顾虑,将自己的出行情况和密切接触者详细道出。
或许是沟通多了,产生了信任感,游沛霖有时还兼任起了“心理辅导师”的角色。最近,他常在深夜接到患者或隔离观察人员打来的电话,“他们大多担心被确诊的信息让人们知道后,会对自己今后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和影响。”游沛霖说,这些顾虑他能理解,但目前疫情防控是全国一盘棋,一定要坚定相信党和国家的处置能力,不用过分紧张和焦虑,现在当务之急是充分配合治疗或隔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幸,他们多数人都听进去了。
游沛霖的妻子杨晶晶,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在疫情防控警报拉响之时,因为双警一线工作的不定时,因为担心万一把病毒带回传染给家人,夫妻俩约定好将3岁的女儿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自己则主动选择和老人、孩子隔离,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防止感冒,游沛霖在送走女儿之前还把她心爱的头发剪了。
“每个人管好自己,这场防疫阻击战,我们就一定会赢!”游沛霖坚定地说。
目前,对社区排查基本已经结束,游沛霖又投入到在产复产企业排查工作中,为在产复产企业保驾护航。
文|谭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