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历时近五年升级改造的十八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独特的吊脚楼、百年石梯路,唤起老重庆久远的记忆,也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巴渝风情。不过,在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也出现了一个新景点,那就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巫溪馆。
细心的市民不禁会问,为什么会在渝中区的十八梯开设一个巫溪馆呢?原来,这是渝中区与巫溪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成果,也是重庆大力推进“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的缩影。
游客在巫溪馆参观
十八梯有“巫溪好物”
巫溪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全景巫溪、好客巫溪、文化巫溪、品牌巫溪四个板块,介绍巫溪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展巫溪招商引资渠道。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5D技术体验巫溪风光,也可以购买到各种“巫溪好物”,比如以龙凤木梳、巫溪老鹰茶、大宁河刺绣为代表的非遗产品,和巫溪高山土豆、甲鱼、魔芋等农特产品。国庆期间巫溪馆还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宣传巫溪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
10月22日,虽不是周末和节假日,十八梯依然热闹,巷子和院落间熙来攘往。今日重庆记者在巫溪馆看到,这里同样聚集了不少游客,兴致盎然地询问各种农特产品,在5D体验厅饶有兴趣地感受着巫溪的美景,连馆内工作人员都忙得不亦乐乎。
巫溪馆5D体验厅
在巫溪老鹰茶展台,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在十八梯风貌区的推广展示,已经有了好几个意向客户订单,他希望更多人通过巫溪老鹰茶了解巫溪文化。
姜涛是巫溪县尚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公司跟天元乡7个村的农户合作养殖生猪,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村民的腊肉找销路。“现场销售不是最终目的,主要是打响品牌。”姜涛说,十八梯名声响游客多,是个极好的展示平台。
虽然开馆不久,但姜涛感觉品牌效应已有显现,“以前打开销路要靠两条腿,很多时候还是摸瞎跑。现在巫溪馆人来人往,已经有好几个商会、公司的负责人在跟我谈合作了。”
得益于巫溪馆的推广,巫溪的仿野生甲鱼和高山流水养殖的虹鳟鱼也像巫溪老鹰茶、巫溪腊肉一样,被更多人知晓,并开始来到人们的餐桌上……
巫溪馆内展销的农特产品
协同发展结硕果
巫溪馆落户十八梯风传统风貌区,只是渝中区、巫溪县文旅产业对口协同发展的一个案例。在此之前,双方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合作。
早年间,巫溪红池坝因为交通滞后、基建缺乏、推广不足等因素,客流量较少。为此,渝中区大力帮扶巫溪发展生态旅游,累计援助资金超1亿元,支持红池坝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和首批市级旅游度假区,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同时,渝中区还帮助巫溪县实施了白家村休闲广场、羊桥河河道绿化、凉水村藤缠树景点、堑场村木栈道等22个乡村旅游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条件,还有力地推动了巫溪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位于十八梯的巫溪馆外,设计有巫盐古道等浮雕
巫溪大山里除了美景,还有各种土特产。自从渝中区和巫溪县结对以来,渝中区帮助巫溪县成功培育打造了“巫溪粮草猪”“俏中梁”野生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让大山里的“好货”走出了大山。
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是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制度安排。为此,重庆编制印发了《建立“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工作方案》,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主城协同区对“两群”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创新协同、改革协同,加快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推动我市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下达对口帮扶项目144个,总投资7.5亿元,走出了一条“帮扶”与“协同”并举、“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一区”与“两群”区县在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生态等多领域实现全方位对接互动。
今日重庆记者 娄媛媛
今日重庆摄影记者 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