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医务工作者们不畏生死,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这其中有一个岗位离病毒最近。“可以看到患者的飞沫”“好几次患者直接吐到了我手上”,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咽拭子采集小组的6个姑娘,从1月28日起24小时待命,负责全院核酸检测标本的采集。她们每一次采集都与病毒“面对面”,每一次采集都面临着极大的感染风险,但她们说:“为了患者,愿意上!”
33岁的陈静是感染科护师,经常要面对各种传染病患者,为他们进行咽拭子标本采集也是常有的事。工作经验丰富的她,在医院要成立新冠肺炎咽拭子采集小组时,第一时间报了名,尽管这次面对的是人类还知之甚少的新病毒。
采集咽拭子标本时,取样工具的探入会刺激咽喉,大部分人会出现恶心呕吐。患者一张嘴就会产生气溶胶,取样又必须要靠近患者的口鼻。即便陈静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防护面屏、还有三层手套,稍有不慎还是可能被感染。
一次,陈静为一位88岁的患者采样,当她把采样工具放入患者咽喉部时,患者随即出现了呕吐,呕吐物沾满了陈静的双手。“没事,没事,别紧张,放松点。”陈静心里虽然“咯噔”了一下,但她没有后退,反而是立即安慰患者。换掉手套消毒后,再次为她进行了采集。
对熟练的护士来说,平常一个咽拭子采集1分钟就可以完成。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个患者要花半个多小时才能采集完也是常有的事。
“一些插管的重症患者、婴幼儿、还有配合度不好的患者,采起来很困难。”采集小组里90后女孩麻国星说,“重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孕妇诞下的女婴安安,就是我去采的。新生儿咽喉部比成年人小很多,很难看到,粘液量也少,还要观察她的状况,采集起来困难大。”
麻国星说,要负责全院的采样工作,刚开始压力很大。而且面对的是新病毒,很多流程不熟悉,心里也还是有些害怕。“但我们感染科就是做这些事的,我们必须得上。”
原本是6个人的采集小组,但采访当天只见到了5位姑娘,询问后才得知,组长曾凡燕因为受伤,正在休养中。
2月6日下午,曾凡燕接到电话,有患者需要立即采样。24小时待命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身体有些吃不消,行走到医院楼下时,不小心摔倒导致手腕破皮,因担心遭到污染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而原本按照安排陈静即将到大垭口休整进行医学观察,可采访当天又接到通知,因为工作需要她继续坚守,至于哪一天能休息还不得而知。
曾凡燕、陈静、麻国星、刘林、谈迎春、唐洪,这个采集小组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文|辛晨、骆健、何洪泽
图|何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