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听”党史)
在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很多人都知道,碑上的“人民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是1950年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笔题写的。
精神堡垒
1939年5月3日、4日,日军飞机共出动60多架,对重庆城区狂轰滥炸,市区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天官街、都邮街、柴家巷、会仙桥、鸡街口等繁华的中心路段被严重炸毁。当时设计的防空大隧道工程中,有一条由西四街至都邮街,出口在天官街、都邮街、柴家巷交叉路口(今解放碑处)。因原有建筑被炸毁,市政府在修复时作了重新规划,将该路口扩建为广场,上、下都邮街截弯取直,直接连通扩宽。1941年春,改建广场道路工程基本完成,国民精神总动员会在广场中央搭建了一座旗台,希望能借此“扬战时之民气”,此处便成为全市重要公共活动场所。
市民涌上街头庆祝重庆解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凝聚民心、展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之精神,国民精神总动员会、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全国慰劳总会在广场中央旗台处建成高约22米的“精神堡垒”。该建筑主体为长方立柱,最上面为城垛式建筑,中竖旗杆。整个建筑为木竹结构,外涂抹水泥,不久即损坏严重,于1943年11月拆除。但因经费紧张,重建工程迟迟无法进行,广场上仅存形单影只的旗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上,有参议员提议修建纪念碑,以永久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经过筹备,1946年5月,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确定在都邮街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
纪功碑由工程师黎抡杰设计,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947年10月工程基本结束。纪功碑以青白色彩为主,由塔台、基座、碑体、时钟、眺望台、旗杆等构成,七层八面,碑高近28米,眺望台上尽览全城景象。1947年10月10日,重庆各界隆重举行了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典礼。
建言献策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市区,重庆宣告解放。12月3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部分主要领导干部进驻重庆,正式开始接管工作。同月,中共中央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邓小平等二野主要党政军领导进入重庆,领导西南地区城市接管工作和新社会建设。新生的人民政权对重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和重铸,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对地政、户籍的厘清管理。
1950年初,重庆市公安局对所有街道门牌进行了调查,并于2月15日上报重庆市人民政府:市区各分局街巷门牌已调查完毕,有的街巷路名带有反动及封建迷信色彩,有加以更正之必要,并拟定准备更改的街巷名称。3月2日,市人民政府将市公安局意见转报西南军政委员会。3月9日,西南军政委员会以秘字第0479号函,同意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并指示“其他路(街)名有须更改者,可统一提出意见来会核示,比如中央、陪都、精神堡垒等名称,均可考虑作适当改正”。重庆市人民政府立即命令市公安局、民政局着手进行,但因旧有街巷路名多有残缺或号数错乱颠倒,附号、特号任意编排,改名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1950年10月1日,刘伯承在重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大会上向群众挥手致意
6月12日,重庆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努力恢复生产、整顿税收、救济失业、整训干部等。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402名代表对新重庆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在市政建设、经济建设、劳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第66号提案为“拟请更改各公共场所及街道名称案”,建议将“纪功碑”改名为“解放碑”。提案人有诗人艾芜,作家邵子南、曾克,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赵铭彝,漫画家汪子美,翻译家张友松、方敬,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德成,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师徐杰,《人物》杂志社社长张知辛,蜀中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柯璜,重庆大学教授林辰,他们在教育界、文化艺术界卓有建树,本着对新中国新重庆的赤忱,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向政府提交议案。
人民代表关于纪功碑更名解放碑的意见得到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视。6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再次致函重庆市人民政府,“现各方面对更改旧有街巷路名提意见的人很多,希即根据前本会军政秘字第0479号函示各项,迅饬所属承办单位早日更改为要”。6月29日,市公安局拟定需更改的街巷路名,包括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解放碑,报请市人民政府审定,并请登报公布。
矗立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人民解放纪念碑
7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以秘字第111号在《新华日报》上发布布告:“兹为执行本市各界人民的提案,建立本市解放后新的市容起见……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解放碑,中央公园改为人民公园,饿鬼凼改为滨河坝……”但解放碑的最终名称并未确定,当时有两种方案,一为“西南解放纪念碑”,一为“重庆解放纪念碑”。
9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再次呈报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确定最终名称。西南军政委员会综合考量后,决定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以彰示人民的新中国、人民的新重庆、人民的新生活。
题写碑名
1950年10月5日,纪念碑改建工程动工,改建工程包括窨层积水抽出、碑顶游廊、碑身窗洞安装活扇玻璃、标准钟修理、碑面改建磨石、光源整修装配、碑名更换等。10月7日,市建设局呈请市人民政府转呈西南军政委员会,请刘伯承题写碑名。10月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致函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本市原纪功碑业经奉准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并已于十月五日兴工整理。关于碑名文字,拟请转陈刘主席赐题,以示纪念。并希早日赐下为荷”。
刘伯承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重庆开州人,青年时代曾在重庆开展革命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1月,刘伯承与邓小平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挥师西南,解放重庆。12月2日,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在1950年1月召开的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刘伯承作《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而斗争》的报告,拉开新重庆建设的大幕。因此,当接到题写碑名的请求时,刘伯承欣然同意。
刘伯承题写的碑名
10月18日,刘伯承题写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及时间、落款送到重庆市人民政府,他还专门告知:“如何排法,悉听安放;年月日与下款似应分排两边。”次日,刘伯承的题字就交到市建设局,更名工程立即展开。
原碑名文字去掉后,碑面被琢成毛面,然后用净水泥打底,再用白水泥、白石子做成2厘米厚的磨石面,其颜色与其余各面一致,在上面做成凹形金字。1950年重庆解放一周年前,纪念碑更名完成,碑身有“人民解放纪念碑 一九五零年首届国庆节日 刘伯承敬题”字样。
人民解放纪念碑坐落于重庆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是重庆的地标建筑、文化广场和商务中心。它默默见证着重庆的发展变迁,见证着人民的美好生活成真。它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希望,是重庆沧桑历史与时代风采的完美结合。
文章来源:《红岩春秋》
作者:胡懿
音频:羊洋 陈煜忻
编辑:杨洋 王尧 陈怡璇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红岩春秋》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